喝碱性水能治病?「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碱性水可以调节人体酸碱性?这些早些年流行的“科学谣言”被权威机构陆续曝光。他们是故意制造的“健康骗局”。据专家介绍,“碱性水”这个概念本身只是商家宣传的一个噱头。即使产品真的是高碱性水,对人体的帮助也未必不如白开水。
虽然“碱性水”的神话在几年前被证伪,但近年来,它在一些营销活动中获得了“复苏”的势头。据相关媒体报道,仍有许多中老年人认为长期饮用碱性水有益健康,许多企业也利用碱性水的概念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论文称,云南某水务公司的销售平台、广告语言、产品包装、热线客服有意无意地引导消费者,暗示碱性水对肿瘤、痛风、骨质疏松等疾病有“治疗”作用。
报道发布后,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该局已安排食品生产、反不正当竞争等部门联合调查涉事水企。有行业分析师表示,如果自来水公司在没有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天然矿泉水,属于非法开采。目前,该企业的采矿许可证可能不会延期。
商家制造“健康骗局”的套路,往往是传播“科学谣言”为产品造势,然后根据现代人普遍的“健康焦虑”来精准推广产品,最后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现在这种营销宣传不会直言产品“治病”,而是会打着“健康科普”的名义“打擦边球”,把产品和健康的概念联系起来,仿佛购买产品就能收获健康。如今,90后、00后的“养生队伍”中不乏年轻人。其中,“排便”、“酵素减肥”等新兴科学谣言更为流行,本质上与“碱水神话”相似。
抵制商家层出不穷的科学谣言,公众不仅要识别营销套路的“共性”,更要认识到提高科学素养仍然是识别套路的有效手段。对于各地商家编造或移植的各种“伪科普”信息,消费者只要能基于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做出理性判断,而不是偏听一家之言,就不难识别“伪健康”的营销陷阱。随着“科学谣言”的升级,科普的工作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让消费者在面对“伪科学营销”时更加坚定和明确。
科学谣言一旦传播,即使后来被证伪,也会在网络上留下传播的痕迹,深入公众印象。针对“真相追谣言”的现象,权威机构不妨尝试以“科学谣言榜”为基础,建设和完善“科学谣言搜索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机构积极应对科学谣言;另一方面,当人们面对真假难辨的“健康科普”时,可以立即在平台上搜索权威答案,既能让科学真相走在谣言“深入人心”之前,又能让广大求知者通过这一渠道提高科学素养。
目前伪科学营销还存在监管空白和“法律盲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或者“与疾病预防、治疗有关的功能”。但“碱性水”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食品,却可以披上“科学外衣”,公开宣传各种功能。为了严格限制商家的营销宣传,相关部门要特别关注“伪科学营销”,积极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目前,“科学谣言”和“伪科学营销”往往相伴而生,传播迅速,难以抹平。从个人角度来说,误入“健康骗局”的消费者,至少可能伤害到自己的财富,但最糟糕的也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健康。从社会层面来说,无论是拆穿骗局、治理谣言,还是各方对企业营销行为的后续监管,谨防“再造”科学谣言,都会带来一系列高昂的社会成本。只有积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法律和政策具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时代去伪存真,从源头上避免“健康骗局”的滋生和蔓延。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