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状态,成为打击的重点。
2月16日晚间,*ST朱光等三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或董事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从立案原因来看,两家公司涉嫌违法,另一实际控制人配偶涉嫌短线交易。
记者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和上市公司公告后发现,截至2月17日,截至发稿日,今年以来(以公告日为准)共有13家上市公司或实际控制人等“关键少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中,涉嫌违法的8起,占62%;其余案件涉嫌内幕交易、短线交易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
业内专家表示,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加强对信托和服装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体现了监管部门“严管重罚”的监管态度。
信披违法仍是监管重点
上述8起违法案件中,有6起涉嫌上市公司自身违法。
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问题往往隐藏在信披违法行为的背后,一直是监管部门打击的重点。证监会官网消息,2020年新立案信息披露案件84件,其中财务造假案件33件。金融诈骗与资金占用、非法担保等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2022年,证监会开出的“头号罚单”直指金正大财务造假等问题,正是以金正大信仰违法为切入点展开的案件调查。
“新《证券法》实施以来,信息披露被行政处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财务造假、对外担保、关联交易、资金占用、重大诉讼案件、重大债权债务、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等方面。涉及上市公司的所有环节和阶段。”智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汉律师告诉记者。
“在违反法律方面,一些中介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也可能在上市公司的影响下被歪曲或篡改。”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向记者举例说,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中的“业绩变脸”现象,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中的“资本魔术”,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膨胀”的信用评级报告和“资产注入”的资产评估报告等
监管思路发生变化
“信息披露行政处罚案件的增多,反映了注册制下监管思路的转变。”骆寒表示,与核准制不同,在注册制下,监管层将原来“事前实质审核”的思路改为“事前形式审核,强化监管要求”。在此背景下,信息披露的监管思路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是公开、公平和公正。注册制改革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核心。依法打击违法行为,实现信息公开,就是抓住了证券市场发展的牛鼻子。”田对说道。
“以下原因是封函违规事件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一是封函是否准确有时难以界定,客观上存在认识盲区,导致一些公司利用封函打‘擦边球’;二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相对较轻,部分上市公司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法律的尊重。”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桂郝明告诉记者。
罗汉认为,有些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很难认定。在信息披露行政处罚的原因中,信息披露法律责任是一个重要因素
今年1月底,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注册制下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责任追究,依法打击欺诈性信息披露,牢牢守住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底线。
桂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特别是在信托和信托规则发生变化时,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上市公司和“关键少数”也应加强对信托规则的学习和理解,及时履行信托义务,维护投资者利益。
田也认为,“只有上市公司内部人遵纪守法,做到准确、及时、完整、易懂,市场才能真正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发展。”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