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远离“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违法行为。
中国银保监会表示,目前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以“代理退保”“代理维权”等名义拉客,声称可以帮助消费者“完全退保”“修复信用信息”“解决债务”“完全免息”,并鼓励或引诱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免息等事宜。此类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挤占正常投诉和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
中国银保监会提醒消费者警惕以下风险:一是虚假承诺、伪造证据等不法手段阻碍消费者正常维权。不法分子为获取利益,冒充监管人员、法律工作者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骗取信任,谎称可以办理全额退保、逃废债、修复信用信息等事项。并诱导消费者委托其进行“代理维权”,然后通过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进行恶意投诉。
二是危害消费者财产安全,隐藏集资诈骗风险。以“维权”为名,“代理维权”牟利,如鼓励保险消费者退保正常保险合同,“代理维权”收取高额费用等。退保后,会诱导消费者“退旧换新”,购买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会截留、侵占消费者的退保资金,从而隐藏了集资诈骗的风险。
三是危害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非法维权组织在获得消费者委托后,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个人信息可能被恶意使用、非法泄露或交易等。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强调,非法“代理退保”和“代理维权”风险大、危害大。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理性消费金融产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一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防止侵害非法代理权。对金融产品或服务有疑问的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提出合理诉求:可直接与金融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解决,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不要被“退旧留新”、“高收益”等花言巧语诱导。消费者应掌握一定的金融常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购买合适的产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三是防止非法代理维权为个人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消费者应注意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不要轻易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文件转移给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交易,为自己的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