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已有329家上市公司发布346单回购计划——
股份回购热潮涌动为哪般
股份回购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制度安排,一直被认为是帮助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能够向投资者传递业绩稳定、现金流充裕、发展良好等多重信息。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热情高涨,有的用于股权激励,有的旨在提振股价,有的旨在奖励普通投资者。但与此同时,“作秀式”、“忽悠式”回购和“边减持边回购”依然存在。专家提醒投资者不要盲目将回购作为投资标准,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回购行为。
亮明发展信心
市场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的热度有所上升。根据Flush iFinD的数据,截至10月14日,年内共有32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346份回购计划,同比增长超过90%;从进展情况来看,已实施法案137项,完成金额超过460亿元。
许多公司已经宣布将使用回购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例如,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将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上限为4亿元,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上海大明城市企业有限公司近日公告,拟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且不超过2亿元。
“回购股份是企业肯定自身价值、展现发展信心的表现。或者,企业可以通过回购激励股权,提振员工积极性,绑定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挖掘企业新潜力;或者通过回购和注销,实现分红来带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说。
“救”股价下跌是上市公司回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如山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8月份公告,山鹰国际股票收盘价低于最新每股净资产,当前股价已不能正确反映公司价值。为维护业务发展和股价稳定,保护投资者长期利益,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认为,当公司个股股价低迷,部分甚至低于其公允价值时,回购股票是公司向市场释放的积极信号,表明公司看好自身发展前景,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使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回报。
此外,记者梳理发现,在实施回购方案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加的同时,回购规模也在增加,不少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0亿元,主要集中在家电、计算机、医药、生物等行业。如格力电器已完成今年推出的第三次回购计划,总成交额150亿元;截至8月,美的集团今年已完成两轮回购计划,支付总额超过130亿元。“这些公司大多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现金流充裕,可以保证运营的可持续性。良好的业绩、更多的现金流和合理的估值造就了较高的回购计划金额。”潘麟分析说。
严防“忽悠式”回购
上市公司回购可以表现出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回馈投资者,增强交易活跃度等。但从以往的案例来看,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回购作为抵消公司负面消息的手段。当公司爆出业绩如雷等坏消息,公司实际控制人因内幕交易被调查,导致股价下跌
专家认为,上市公司将回购作为稳定股价的紧急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但应遵守法律程序和信息披露要求。“回购不是万能药。如果公司内部质量差,利润增长不足,股价很难长期稳定。一旦公司内部消息的所有者率先离场,普通投资者的财富就会受损,最终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田表示,与贸然启动回购计划相比,公司应努力提升经营和质量,从根本上消除投资者疑虑。
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回购“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回购金额与计划相差较大,有“作秀式”、“忽悠式”回购嫌疑。“比如股价在60元的时候,有公司说会以不高于100元的价格回购。两者价格差距过大,明显具有愚弄投资者的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说。
“股份回购应是基于公司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信念而产生的市场行为,不应成为公司控制人管理市场价值的手段。”田表示,然而,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的方式管理市值,并通过非专业媒体或股市黑嘴故意向市场释放虚假的积极信号,引发市场羊群行为。
为防止“忽悠”回购等行为的发生,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措并举,不断完善监管措施。2019年1月,沪深交易所发布实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明确股份回购实践,强化信息披露刚性约束;去年实施的新《证券法》大大加大了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相关行为的监管力度。如果上市公司搞“突击”和“秀”回购,涉嫌违规操作程序和操纵股价,不仅会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还会面临监管的制裁。
跟风买入不可取
股份回购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要想回购或不回购都要量力而行。“成熟的上市公司流动性较足,缺乏较好的投资标的,因此回购是合理的,可以防止资金闲置。然而,处于成长和起步阶段的企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用于R&D和扩大生产能力。这个时候,回购不适合商业领袖期发展,也不是解决价值低估的最佳方式。”盘和林表示。
同时,回购往往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有一定要求,如果上市公司实力不允许,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充分履行承诺,不仅会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还可能受到监管的“特别关注”,为公司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公司因未完成原定回购计划而收到监管函。例如,今年2月,某上市公司就因回购期满,实际回购完成金额仅占回购计划金额下限的15%,被监管部门出具警示函,并被记入诚信档案。
面对上市公司的回购热潮,投资者更加关心的是,这是否是入场的好时机?专家认为,上市公司回购并非股价上涨的必然信号,投资者应冷静分析公司回购利弊,作出理性判断。
“要从目标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出发,研究企业发展阶段,看分红是否适合企业发展。成熟期企业如果股价低迷,回购则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对于成长期企业,则应考虑其是否具备持续的现金流支撑。”盘和林表示。
尹中立认为,投资者还要警惕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回购的同时,大股东却在偷偷减持,这种行为存在违规嫌疑。比如,今年8月,某公司公告称拟回购公司股份,资金总额不超过1.2亿元,仅过几天后,该公司又发布一份减持公告,其大股东拟减持公司股份,这不禁引起投资者质疑,公司回购是为了抬高股价好让股东出清?
“为更好保护投资者权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未来监管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回购标准,严格信披要求,加大对‘忽悠式’回购、边回购边减持、内幕交易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督促上市公司遵纪守法,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田利辉表示。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