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大国有银行在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示的最新数字人民币产品及应用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体验。
人民币是国有银行金融科技的亮点之一。该行半年报在这部分也有不少笔墨:建设银行累计数字钱包800多万个,交易金额约189亿元;中国工商银行与46家商业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打造全场景生态圈;邮储银行新增数字人民币部总行一级部门。
以数字人民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的生态和服务模式,成为商业银行转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金融科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用得好可以帮助银行高质量发展,用得不好容易传导金融风险。对于如何驾驭这把“双刃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探索金融科技的路径选择、服务场景和应用程度。
商业银行在选择金融技术路径时,应平衡创新与可靠性。金融科技创新不一定使用最新最热的技术,但不可控的技术更容易带来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相比“颠覆性创新”,相对成熟可靠的技术应用更为可取。商业银行应坚持开放的态度,大胆研究、审慎验证、审慎应用金融技术。商业银行应密切跟踪、探索和研究各类新兴和热门技术,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审慎选择符合当前需求的技术路径。
在金融科技服务场景中,商业银行应平衡创新和包容性。金融科技具有显著的包容性,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获得性,将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传统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仅靠“人海战术”难以实现普惠金融中服务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金融科技的出现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将数据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对于缺乏信息、信用、抵押的小微客户来说,融资难、融资贵,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变为现实。
在金融技术的应用程度上,商业银行应平衡创新与风险。商业银行应用技术越深,面临的技术风险越大。技术的广泛使用放大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商业银行应关注数据滥用和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以平衡金融技术创新与风险。银行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几乎每一项业务都体现在数据交换中。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持续加强数据安全治理,强化数据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
新形势下,金融科技监管也在加强。需要指出的是,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并不违背创新。随着金融业务边界的逐渐模糊,金融科技监管应逐步从机构监管向职能监管转变,加大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甄别和防范,做到金融科技创新“精准排雷”。严格的管理意味着热爱,没有监督的创新难以持续。只有将金融科技纳入监管框架,创新的活力才能更加顽强持久。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