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持续波动,基金经理的换手潮持续,年内有近200名基金经理离职,创下近6年同期新高。其中,中小公募人才压力较大,基金经理流失持续加速。
年内,共有200名基金经理离职
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2021年以来已有100家基金公司的195位基金经理离职。与历史同期相比,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仅次于2015年,为历史第二高水平。
2015年同期,共有228名基金经理辞职。2016年至2019年同期,离任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97人、105人、111人和142人。即使在基金经理频繁更换的去年,也只有170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88家基金公司。相比之下,离任基金经理人数同比增长14.71%。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257位基金经理辞职,涉及106家基金公司,8月份刚刚过半,今年辞职的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达到去年的70%。
下半年以来,基金经理离职,按下加速键。7月以来,已有58位基金经理辞职,涉及46家基金公司,辞职基金经理人数占全年的30%。8月以来,已有18位基金经理离职,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位基金经理离职。
从公告披露的基金经理离职原因来看,“个人原因”和“个人发展原因”是主要原因。华南某基金公司人事部一位人士表示,“个人原因”通常包括“上市”、“私有化”、“业绩不佳、考核不合格”以及公司治理问题。
他表示,2021年公募半程排名赛已经结束,上半年的成绩将影响基金经理的未来。“一方面,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可能会趁‘高光时刻’跳槽,去自己喜欢的平台。不难发现,近期离职的基金经理大多来自中小基金公司。有些业绩确实不错,他们可能会主动去或者被挖到更大的公司。”
上述公开募捐人士表示,对于基金经理来说,离职并非全是自愿的,很多基金经理离职或受到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结构性市场对基金经理提出了考验,下半年持续波动的市场拉大了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业绩差距。一些基金经理的“踩在当场”失误导致业绩见底。随着公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基金经理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表示,部分基金经理离职或为私利而去。近两年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公募基金高管和基金经理的“私募潮”死灰复燃。来自中国资产管理协会的信息显示,许多高管和基金经理已经离职,成立了私募股权基金。
中小基金公司人才压力大
基金经理的流失继续加速
从参与基金经理辞职的基金公司来看,整体仍以中小公募为主。今年以来,新华基金、北信瑞丰基金分别离职6位基金经理,位列今年离职基金经理人数最多的基金公司。银华基金、嘉实基金、前海开源基金和SDIC瑞银分别留下了5位基金经理。
由于嘉实基金和银华基金都是头部公司,旗下共有50多位基金经理。与基金经理总数相比,基金经理的离职率并不高。相比之下,北信瑞丰、新华基金等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动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北信瑞丰旗下的基金经理变动率已达50%。
最近,一家个人公司正在
8月10日,新源基金发布公告称,新源安硕两年定期债券开市前基金经理王海燕因岗位调整离职,之后将调任研究员工作。这样的变革路径在业内实属罕见。
深圳某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近三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渠道门槛不断提高。在引入新基金时,渠道更青睐明星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优秀、品牌认可度明确。此外,一些公募基金设立的新基金公司也因为“流量明星”效应迅速做大、影响大,但这却成为了许多中小基金公司无法翻盘的“高墙”。
某大型券商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表示,基金公司开始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近两年,一些核心人才通过事业部和股权激励凝聚,甚至有人才从私募流向公募。然而,大多数公司的基金经理培训机制仍有待完善。基金评价中心主任表示,有培训机制和环境的大型基金公司,更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老人带新人”,避免出现见不到面的现象。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明星基金经理晋升高管已成为基金行业的新浪潮。继张坤、刘艳春之后,明星基金经理肖楠近日升任公司副总经理,成为“业绩突出就是官”的最新案例。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