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至今已有6年。六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持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注重预期导向,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自8月1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人民币双向波动特征明显增强。在市场化的调节机制下,人民币汇率能够充分、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市场和外汇供求的变化。
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不会停止。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表示,下一阶段将“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具五大特点
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朝着越来越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改革。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这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在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汇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2015年7月,市场预期美联储在2015年加息,导致美元整体走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强于全球多种货币。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4年至2015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1.6%和11.3%。同时,我国货物贸易保持较大顺差,市场参与者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理解不一,导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长期偏离市场汇率较大,影响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和权威性。
为了避免失衡的过度积累,有必要通过加强中间价格的市场化和标杆化来调整中间价格。因此,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市前,做市商应参考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后一日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需情况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动情况,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这一改革一方面将增加市场供求对汇率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中间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要根据市场力量进行调整,使汇率回归合理均衡水平。修正了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偏差,中间价的基准功能明显增强。
伴随着这一系列改革,我国汇率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对汇率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央行在《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五大特点: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
“自201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最好的证明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中信证券首席IFCC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05年7月21日至2015年8月11日汇率改革期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环比变化不到0.2%,2015年10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波动明显扩大。
央行《报告》披露,2021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年化波动率为3.5%。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最高6.3572元,最低6.5713元。118个交易日中,升值62个交易日,贬值56个交易日。最高一日升值率为1.0%(648分),最高一日贬值率为0.8%(543分)。人民币对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有升有降,双向浮动。
明明表示,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性提高,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减少,将为跨境投资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市场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接受度,而人民币国际化则会提高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2015年‘8.11’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一个直接的表现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性较6年前明显加大。”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认为,这反映出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多是受经济基本面变化、货币政策差异、汇率市场供需、外汇市场情绪波动等因素驱动,更好地反映了汇率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更重要的是,“8.11”汇率改革后,央行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中间价机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这意味着汇率改革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守住了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波动性比六年前明显加大
央行在《报告》中提出,下一阶段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王青认为,为更好地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可以考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即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以适度扩大。另外,为稳定市场预期,监管层还可能强化常态化的汇率政策沟通机制,及时回应市场热点,同时提高汇率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在明明看来,进一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二是要处理好汇率市场化与政策调控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民币不断国际化,外汇市场会因此更加错综复杂,政策调节的难度逐渐加大。目前常态化的政策干预已经退出,政策调节主要针对外汇市场的超调行为,需要政策层面不断丰富调节工具,适时适量的通过政策调节来引导市场,以防止汇率市场投机套利等行为。”明明表示。
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是常态,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央行在《报告》中强调,将通过多种方式合理引导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
可以预见的是,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将有所增加,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也会增强,这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外汇资金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此前发文指出,“汇率风险中性”是指企业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策之中,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对主营业务以及企业财务的负面影响,包括对进出口净敞口头寸的影响以及对资产负债净敞口头寸的影响等,以实现预算达成、提升经营的可预测性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等主营业务目标。
同时,外汇市场自律机制表示,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坚持“保值”而非“增值”的汇率风险管理目标,聚焦主业、套保避险,既有助于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也有助于培育客盘,夯实外汇市场发展的基础。
明明认为,为应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比如在资金管理上,一方面选择合理的结售汇时间点,另一方面可以适时选择外汇负债,抵消外汇资产的波动风险。在风险管理上,从管理层、决策层到实际业务层都需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比如可以将汇率风险纳入成本控制,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品工具等。
“在使用外汇衍生品方面,需要考虑主营业务规模、业务收益和成本等多项因素,远期结售汇是目前企业较为广泛使用的工具。此外,企业可以考虑外汇掉期以及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等工具,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避险。一些外资企业和在国外有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的中资企业还通过境外人民币NDF工具进行汇率避险。”明明补充说。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