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证大宗商品供应和价格作为下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商品价格的上涨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驱动的。一是供需因素。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持续复苏,大宗商品需求稳步增长。然而,供应受到采矿或冶炼生产能力的限制,很难迅速改善。供应紧张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第二,货币因素。受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超宽货币和财政政策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进入商品市场,增强了其金融属性,推高了价格。第三,市场秩序因素。期货、现货市场投机、市场预期自我强化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第四,定价机制。部分大宗商品国际基准价形成机制不透明,易涨难跌,带动国内期货、现货市场价格上涨。
5月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到大宗商品涨价,并作出保供稳价安排。有关部门先后采取提高部分钢材出口关税、严厉查处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规范重要商品价格指数发布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铁矿石、钢铁、煤炭、铜等商品价格上涨趋势。
针对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偏高的趋势,以及市场自发调控的滞后性,建议继续发挥好政府作用,进一步提升调控能力,完善调控机制,引导大宗商品价格有序回落。
短期来看,调控的重点是缓解供需矛盾。一方面要提高供给弹性。在重点金属和能源矿产开采、冶炼领域,简化相关审批手续,提高优质产能或产量。特别是在目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提高相关企业的能耗和排放配额,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供应。
另一方面,部分需求可以暂时减少。由于上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基础较好,近期世界银行等多家权威机构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空间。可以适当引导市场和政府将部分投资转移到明年,通过跨期调控降低当前大宗商品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缓解供需矛盾,促进价格有序回落。
中长期来看,要从提高供给保障能力、优化定价机制等方面,提高大宗商品价格调控能力,促进价格持续稳定运行。比如加强储备能力建设,增加部分重点商品的国家储备规模。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在国际国内贸易中更多参考国内期货、现货市场的权威价格定价。推动国际贸易定价基准多元化,尽量避免单一指数的不公平、不合理。
5月27日,三大指数开盘后下行震荡,触底后拉升翻红,剧烈拉升触顶后高位调整,午后,指数下行红盘震荡,尾盘走势较强。截至收盘,沪指涨0 4
2021-05-27 16:43原标题:屡屡被罚隐现掉队尴尬 优酷爆款出圈难掩业绩亏损日前,优酷(NYSE:YOKU)因提供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互联网文化产
2021-05-27 16:465月27日讯 昨日晚间,乌兰察布银保监分局公布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处罚信息显示,乌兰察布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贷款管理严重
2021-05-27 21:38卫龙究竟是辣条第一股还是垃圾食品第一股? 5月12日,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辣条一哥向资
2021-05-28 10:36中国网财经5月31日讯 日前,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飞澳斯医药集团)因违反《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被江苏省药监局警告。
2021-05-31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