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老王
1
这周碧桂园发布2018年业绩,是行业前三强中最早的。一般来说,主动拿回家的成绩单都不错,数据看着蛮亮眼。
当然,这不是重点。
boss杨国强在发布会上对未来做出判断:我长远看好三四五线(城市房子)。
这句话成为当天的段子刷屏了。
有人说,别不服气,杨老板可就是凭这一判断把碧桂园做成最大房企的。
根据年报,2018年碧桂园已经完成内地所有省份布局。项目分布269个地级市,覆盖1156个区县。
碧桂园表示这么多储备,未来可以卖三四年。
想想棚改推动的这波三四线楼市上涨主要在2017年,那时候杨老板可没喊着我一块发财,老王就有点敲小鼓。
何况他自己也讲,人说话一半是用嘴说,一半儿是用心说;用嘴说的话你倒着听就行了……
近来,以高端地产“中式院子”系列成名的泰禾日子不好过,找接盘侠时首先想到了孙宏斌。
有地产圈的朋友跟老王讲,接盘乐视时孙宏斌都没做尽调。
后来他在业绩发布会上痛骂:收购乐视不是断臂,是断头!
也有说法,当年折在乐视里的大佬太多,需要找个人让股价走一波。毕竟最好的接盘侠是韭菜,因为可以涨价去库存嘛。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随着天气升温,不仅股市躁动起来,关于房价回暖的消息也此起彼伏。
人们看房价的消息就像少女怀春,怕它不涨,又怕它乱涨。
但更重要的:是不是真涨?
2
楼市涨价第一弹是关于“燕郊一夜暴涨7000”的“假”消息。
这条新闻出现在春节假期后不久,看得老王虎躯一震,赶紧联系燕郊中介。
中介说燕郊只是微涨,没这么夸张。
老王向来信任中介,就查了一下消息来源。发现这篇文章最早发布在“燕郊事”APP上,据说网友在这里发布爆款文章可以得到现金奖励,所以显示的文章标题基本不会好好说话。
紧接着各地楼市回暖的新闻就出现了。
深圳某个项目开盘售罄,当天看房预约软件失灵;南京3000购房大军挤爆72家售楼处;苏州土拍揽金百亿,等等。
今天,微博推给我的文章还有“深圳8000万豪宅妙光”“香港楼市回暖了吗?”
就像视频平台会自动把蔡徐坤推到首页,尽管我既不关注流量小生,也不看篮球。
伴随着上涨消息,还有各种政策放松的新闻。
什么税收优惠,房贷利率下调,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楼市的神经太敏感,一点点刺激就想奔“人生巅峰”。
但房子吧,拿着有时也会上头。
比如潘石屹前两天就转发了SOHO中国正式起诉自媒体“神棍局”的微博,说相信科学理性会战胜封建迷信。
起因是这个玄学自媒体发布了一篇《北京望京SOHO风水大局,互联网“滑铁卢”?》的文章,把熊猫TV、黄太吉、A站、小蓝车的倒闭与望京SOHO联系起来。
而讲究的老板没人愿意租倒闭破产公司空出来的房子。
SOHO中国2012年开始转型,从散售改为自持,实践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2014年创业风兴起的时候,他吹嘘过自家物业风水好。
但风水也要看历史进程,现在互联网风停了,SOHO中国没有实现租金收入目标,面临寒冬不得不寄希望于租客保持理性。
就像熊市时才能讲价值投资,房子离开炒作就必须考虑市场供需和成本价格。
3
对此,“霞公府”的业主一定深有体会。
这个位于北京东城王府井片区的楼盘,因为就在故宫旁“一环”东侧,2010年开盘价高达11万/平米,同期东三环的太阳公元只要4万多/平米。
现在9年过去了,“霞公府”二手房均价只有12万/平米。而北京房价已经翻了三番。
分析原因有很多,比如外立面不显高档啊,户型进深太大啊,诸如此类。
但核心只有一个:总价高!
400平米以上的户型,每套价值半个亿。这样的价格即使在北京也几乎失去流动性。
高单价的传说基本只存在于学区单间房中,而且中介强调42平米就是极限了。
房地产界最资深的专家董潘曾经预言,北京房价将涨到80万/平米。然后他就带团到环京的河北买房去了。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0城房价统计数据:
2月4座一线城市新房环比微涨0.3%,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1%。
一手房价格受人为影响更反应调控目标,二手房价格则更多是市场交易情况。
2019年1-2月,70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6%,创43个月来首次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额增长2.8%,去年整体增速为12.2%,回落9.4%。
央行公布的数据,新增贷款中住户贷款不论是占比还是绝对值,都低于去年和前年,楼市交易低迷还没有改变。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房地产商拿地也缺乏热情。
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4.1%,是2009年以来的新低。
其实整个2018年房地产企业都在忙着去地产化,一面更名,一面开展新业务。
比如看好三四五线城市房价的碧桂园,今年提出未来工作重点是“地产、农业和机器人”。
杨老板说,“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
就好比老王说,我还是看好码字这一行,但未来还要兼顾教书育人,毕竟当课代表时也替老师判过作业呢。
4
在楼市回暖的信号中,迎来了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
不久前闭幕的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今年将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事项,包括制定房地产税法等立法调研、起草”。
有些人解读为房地产税今年出台。
昨天下午财政部公布了2019年立法工作安排,其中并没有出现房地产税法。
这个消息,让国证地产指数陡然上涨一把,可见市场的压力。
但无论如何,房地产税这个狼来了的故事,要按部就班地兑现了。
前期的很多障碍都已扫平,比如物权法给70年产权无条件续期,全国房产信息的联网。
最重要的是,一线城市已全面进入存量房时代,二三线建设也正在趋于饱和,政府靠卖地收入肯定难以为继,必须找到持续的税源代替。
这个转变过程将彻底改变推动房价上涨的逻辑。
房地产税推出的初衷并不是调节房价。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大幅下降,但承担的事务却没有减少。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下,1998年的房改把卖地做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让他们有推高房价,进而推高地价的冲动。
城市治理思路就像企业经营。先发债或从银行贷款进行拆迁建设,治理一新的配套和环境让房产和土地迅速增值。
然后政府通过卖地收入还上债务。滚雪球的过程中,债务越来越多,房价也越来越高。
但城市是有边界的,不论怎么吸引人口总有拆完建完卖完的那一天,当市场从新房为主变为二手房交易为主时,卖地的尽头就快到了。
如果说房产税有倒计时的话,这就是它的倒逼机制。
5
房产税今年不会出台,那最快就是2020年;写在了人大报告里,应该在本届人大任期内,也就是2023年完成。
税法出台后,会有至少三次审议。审议外加征求意见估计需要半年到一年。
到实施也会分步执行,各地按照实际情况落地。这样看我们离房地产税全面实施,至少还有四五年时间。
那房地产税实行会带来哪些变化呢?
首先,按国际主流国家的习惯和在重庆、上海的试点,房地产税按照房屋价值进行征收。这样房屋价值越高就有越高的持有成本,政府也就能收到更多的税。
房地产税不会给Z F打压房价的欲望,但由于人们承担了持有成本,也不能经受房价大幅上涨带来的住房压力,所以一味助推房价也肯定行不通。
既然不能从房价上提高税收,还可以通过扩大税基。也就是引入更多人口,卖出更多房子。
现在我们看到二线城市放宽落户条件,争夺人口,其实就是在争夺未来的收入。
过去有些城市惜售土地,人为造成供给不足的现象也会改变。
总之,我们面临着一个转折时期,房地产市场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真正维系房产价值的是产业和人口,那些争夺眼球的新闻,只让它们在二次元演戏就好了。
生活还得脚踏实地,爱情也不能饮水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