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十二”“黑色星期五”.最近,很多人在购物节期间陆续买了很多东西,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过度囤积商品的人很可能会因囤积而遭受痛苦。真的是这样吗?
大约2%到5%的人患有囤积症。
我们经常在新闻上看到老年人喜欢收集废品。他们把旧东西堆在房间和走廊里,即使发霉发臭,也舍不得扔掉。这是典型的囤积症。
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将囤积的症状定义为:无论物品的实际价值如何,都很难丢弃;有强烈的储存东西的欲望,丢弃东西会很痛苦;大量的物品堆积,使得生活或工作场所变得凌乱不堪,甚至让人无法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这些囤积行为极大地影响和干扰了患者本人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引发火灾和健康危害。
不要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患囤积症。很多年轻人也会因为囤积而吃亏,比如囤积书籍、衣服、化妆品、玩偶等等。日常生活中,囤积症患者并不少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约2%至5%的人患有囤积症,即每20至50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囤积症。
不良情绪、童年创伤等是诱因。
情绪问题可能是囤积的原因。当我们感到焦虑、沮丧和孤独,或者经历生活中的许多挫折时,我们囤积商品的欲望会比平时高得多。这是因为囤货可以缓解我们的不良情绪。
此外,研究表明,年龄越大,越容易患囤积症。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患囤积症的可能性是年轻人的三倍。年轻囤积者囤的多是因为喜欢,中老年患者囤的多是因为失去。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经历过童年创伤的人更容易患囤积症。如果你在早期经历过极度匮乏,这类个体需要囤积物品,试图消除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匮乏和不安全感。如果早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如亲人的死亡和遗弃,未能获得足够的依恋他人的经验,长大后会通过囤积物品来建立与物品的情感依恋,以弥补灵魂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囤积是一种精神障碍,但囤积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只是一切都太过分了。当过度囤积带来的伤害大于它带来的舒适时,就需要改变或接受治疗。
用这些方法来控制购物欲望。
那么,如何缓解过度囤积行为呢?
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要排除他们是否患有老年痴呆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的医生、神经内科医生齐秦指出,如果家里的老人喜欢囤积废品,他们可能会患上老年痴呆症。由于认知障碍,他们无法正确判断商品的价值,也无法分类整理,于是过度囤货,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在美国定义了囤积居奇,它也给出了认定标准。比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过度囤积,是器质性疾病,不是囤积。如果家里有老人有过度囤积行为,应该先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有脑部病变。
但非脑疾病导致的过度囤积导致群体无法正常生活学习,痛苦极大,需要去精神科接受药物或心理治疗。
对于情况相对不太严重的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有效缓解过度囤积行为?心理学家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学会控制情绪和购买欲望,摆脱对商品的执念,从源头上减少囤货。
其次,定期清洁物品。哈佛医学院心理学讲师拉斯穆森博士认为,有必要时不时地减少随身物品的体积,定期清理物品。清理物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的过程,了解自己有助于提高理性决策能力,避免乱买乱囤。
最后,坚持分离的生活理念。断,不买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摆脱不需要的东西;分离就是抛弃对物质的迷恋。通过离别给自己一个简单舒适的身心空间,从而告别过度囤积的习惯。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