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3D可视化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的助力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张祥彤主任、梁宏生教授成功为患有寰枢椎肿瘤的冯先生拆除了可怕的“定时炸弹”。
术后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冯先生高位颈髓肿瘤完全切除,未伤及任何重要组织,在同步康复治疗下,下肢力量逐渐恢复。
各种新技术导演的外科“大片”
自古以来,人类就渴望透过物体的表面看到其内在的奥秘。早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管放电时偶然发现了X射线。这一偶然发现也开启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新时代。
随着CT、NMR等先进成像设备的出现,人类洞察其内部结构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到目前为止,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混合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两种技术优势互补,一场如梦似幻的黑科技“重磅炸弹”——已经在医疗领域上演。经过专门的机器扫描,病人病灶的立体投影模型就出现了。医生可以根据模型模拟手术的全过程,在手术过程中演练各种突发情况,从而进行周密细致的术前规划,使手术过程清晰。
在高位脊髓上动刀是危险的。
据梁宏生介绍,冯先生手术之所以危险,是因为这个肿瘤位于患者第一、第二颈椎水平,也就是寰枢椎,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高位脊髓上。同时,它与很多“藤蔓”紧紧纠缠在一起,这些藤蔓是病人颈部的神经和血管。
如果你想从脊髓中移除“巨石”,你必须首先剥离这些凌乱的“藤蔓”。如果手术中不小心,冯先生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张湘彤解释说,以往医生在进行这类手术时,只能依靠CT、磁共振等数据来确定肿瘤的位置,手术方案也只能依靠临床经验和立体思维形成的空间角度和深度想象,即使是资质高、经验丰富的医生,手术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经过对冯先生病情的详细会诊和分析,两位教授决定进一步完善术前影像学检查,采用最新的“黑科技”手段——3D可视化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让每一个细节从“你心中所想”变成“你眼中所见”
医疗组首先对冯先生的术前影像资料进行3D重建,在电脑端3D可视化技术阅读软件平台上模拟术前规划、测距、测角、血管距离、肿瘤直径、体积、面积测量等一系列操作,甚至轻松旋转放大每一个细节,让患者病灶的大小和位置从“心中所想”变成“眼中所见”。接下来,张湘彤、梁宏生团队根据原始的CT和磁共振成像数据,在“医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进行3D建模和算法优化,给出病灶的针对性定位。随后,两位教授戴上了Hololens 2眼镜,这是一款混合现实的投影设备。此时,患者全身骨骼、神经、血管、肿瘤毗邻的“密码图”在他们眼中是通畅的。
MR影像手术的3D可视化技术与导航系统的融合,保证了整个手术的精准引导和定位,从而帮助医生将病灶清除干净,解放了遭受“压迫”的脊髓,避免损伤肿瘤周围的重要血管和神经。
梁宏生表示,在上述“黑科技”的加持和助力下,现代神经外科将获得“神助”。
终于改了!618前,手机淘宝正式改名为淘宝。记者发现,目前在AppStore等各大应用商店里,原来手机淘宝APP的名称已经变成了淘宝。据悉,这是
2021-05-27 16:54太火爆了,工厂订单已经排到了下个月!5月26日,犀牛智造计划排产总监陈哲发了一则朋友圈。天猫618预售启动后,一批尝试即卖即产服饰商家销
2021-05-27 16:55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美的近来真的很努力。对于意兴阑珊的资本市场,这家家电巨头接连打出了回购牌、增持牌以及王炸——进军新能源汽车产
2021-06-01 10:42日前,有网友向工信部提交信件表示:把动能回收功能与加速踏板相结合,让加速踏板具有明显制动效果这一设计违背常理、违背汽车百年驾驶习惯
2021-06-01 14:35如今消费者选购空调时,除了基本的温度调控功能,更多人倾向关注附加了自清洁、除菌、新风、净化、舒适等健康理念和功能的产品,但这些
2021-06-04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