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艺术家葛兰:共和国第一代女播音员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广播史上,有两个人的声音让无数人铭记在心,他们就是葛兰和夏青,共和国第一代女播音员和男播音员。他们用悦耳的嗓音,为听众传递了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两弹一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为听众带来了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节目。他们的声音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葛兰这位传奇女播音员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一个播音艺术家的。
葛兰,1933年生人,原名叫王静蓉,葛兰这个名字是播音老师为了听众便于识别,因此让她从母亲姓氏而取的一个“艺名”。因为每次在葛兰播报完新闻之后,后面都会加一句,“这是由葛兰播送的”。
当时葛兰的名字还叫做王静蓉,从女子职业学校毕业不久,已经是一名小学教师,却因为去颐和园玩的时候摔伤右手导致骨折,不能写板书,只得告别教师生涯,在家复习准备高考。这次受伤却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招播音员,她被同学拉着报名,竟然面试、口试、笔试顺利通过,“听说是因为我口音好,嗓门大,就这么被录取了。”在一位她很信任的老师的劝说下,十八岁的王静蓉忐忑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一生挚爱的播音事业,从此,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葛兰。
当时,有人起播音名字颇费心思,包含寓意,如夏青就是“华夏青年”之意,葛兰的名字却是一位老师随口起的,因为她母亲姓葛,她没想到这个名字会跟随她60多年,家喻户晓。
那时候葛兰很怕听众给她寄信,因为不少是挑错的,当时的听众非常较真,尤其是各地负责记录电台新闻的抄录员。1983年,葛兰偶遇一位30年前的抄录员,竟然还记得中央台50年代初,一位播音员在播一篇记录新闻时,有一首诗中应该做出解释的字没解释,使得这整条新闻没有发出去,她一直感到很遗憾。葛兰听后更感到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
葛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播“记录新闻”,经常是夜里工作,一播就是6个小时,两个人倒班,一个人播的时候一个人监听是否有错,需及时改正。葛兰很羡慕上晚班的同志,觉得晚上灯火辉煌很有意思。可是真排到她晚班的时候她才知道,第一次感到新鲜,第二次还不到夜里12点,她就已经坚持不住了,困得没办法就使劲掐自己的腿,要不就用冷水冲一把脸。冬天监听室里很冷,时不时地还要向炉子里加煤块。过了12点下班回家的时候家里人吓一跳,因为脸都是花的。到现在都是,说睡立刻倒下就能睡着,说什么时候起立刻就能起来,这个工作要求人就得这样。”
葛兰从1951年开始从事播音工作,直到2014年退休,她的播音生涯长达63年,创造了中国广播史上的纪录。在这期间,她不仅播报了无数重要新闻,为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为中国广播事业做出了贡献。葛兰用她的声音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和尊敬,也获得了国内外多项荣誉和奖项。她是中国广播界的一颗明星,也是中国女性的一个典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女人可以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取得卓越的成就,也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